|
《与地纪胜》:长编云开宝五年上按岭南图籍州县多而户口少,命知广南潘美及转运使王明度其地里并省以便民。四月废常乐州,以常乐丶司封丶高城丶石岩四县地置石康县来属。从这一点来看,石康县前身南汉常乐州所领四县与唐岩州所领四县一致。如非《与地纪胜》误记,南汉常乐州与唐代岩州之间渊源甚深。
原四川大学古籍所郭声波教授在《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丶常乐州地理考》一文中指出,元和11年常乐县迁于廉州大廉县西境,治今石康镇,13年(818)置行岩州于常乐县,咸通三年(875)行岩州改属邕管,南汉乾亨二避讳改岩州为常乐州,常乐县改为博电县,析大廉县地置盐场县隶之,又割罗州零绿县西部来属。辖境约今北海市丶合浦县及广东廉江县(市)西部。
这是自古至今对石康县及其前身常乐州地域最为清楚的描述。郭声波教授得出岩州南迁的主要论据有三,一是岩州改为常乐州为避讳南汉国君所致,二是岩州与南汉常乐州地理位置不一致是因为岩州首县安(常)乐县元和13年前南迁至廉州大廉县西境,唐朝在南迁后的安(常)乐县置行岩州并延续至南汉。三是常乐州所领县数与岩州不一致也是由于州境南迁之故。综合所述三点,郭教授的最主要论据应为唐会要所记元和13年容管请置行岩州于安(常)乐县,而据《旧唐书》,安(常)乐县为原岩州首县,如果安(常)乐县被黄洞贼所陷后没有迁移,则唐元和13年仍在其旧地置行岩州是为骑驴觅驴之笑话。从而根据常乐州系宋代石康县前身等情况,得出一个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的推论,即安(常)乐县于元和13年置行岩州前迁离岩州原址,并南迁至时廉州南部。
唯一能支撑郭声波教授推论的是前述《与地纪胜》的相关记录,然而这一点郭教授并未引用。《与地纪胜》所提的长编为《续资治通鉴长编》,该书的确提及宋初由于南汉所设州县过多而进行精简及废置常乐州的情况,但并未提及常乐州所领县名。“以常乐丶司封丶高城丶石岩四县地置石康县来属”应为王象之的误记,宋开宝五年将廉州州治移至旧州西南40里石康县内,故宋石康县不可能设在唐岩州境内。
据《新唐书》地理志,调露 二年(680年)析横 丶贵 二州置岩州,以岩冈之北因为名。恩封县本伏龙洞,当牢丶白州二州之境,调露二年与高城县丶石岩县同置。从中可见两点,其一为思封县本为牢丶白二地,即今天的玉林市福绵区及博白的双凤镇一带,并非所说的横丶贵二州地。其二为思封丶高城丶石岩三县同设于唐调露二年,即岩州设立之初仅有三县。参照廉州沿革,高城县曾省入蔡龙县,故高城县应为调露二年析蔡龙县而复置,即高城县调露二年从廉州割隶岩州。常乐县本安乐县,萧铣分兴德县置。贞观元年省,乾封元年复置,隶郁林州,永隆元年属岩州。可见,安乐县原为隋末兴德县地,割入岩州的时间为唐永隆元年。尽管永隆元年与调露二年为同一年,但调露在先,永隆为改元后的年号。《新唐书》记安乐县永隆元年割属岩州,足以说明其为岩州成立后才割入的。综上,常乐丶思封丶高城三县并非横丶贵二州之地,而岩州系析横贵二州置,以岩冈之北因为名,足以说明石岩县原系横丶贵二州之地,岩州州治之所在。《通典》未载岩州四至八到,据所记相邻郡县里数可见,北至贵州94里,西(实为西南)至钦州(治钦江县)400里,东至郁林州(治石南)116里。此处正为横、贵二州交汇处即石岩县之所在。
《太平环宇记》记载,常乐州元领县四,但并未明说具体哪四个县。而其对宋初合浦丶石康二县并省的提法是:皇朝开宝五年972自旧州理移西南40里地名长沙置廉州,并封山丶蔡龙丶大廉三县为合浦一县,仍废常乐州,以博电丶零渌丶盐场三县并为石康一县来属。从其行文方式来,原意应为宋开宝五年原廉州合浦丶封山丶蔡龙丶大廉四县并为合浦一县,原常乐州石康丶博电丶盐场丶零绿四县并为石康一县,而原南汉廉州丶常乐二州合并为新廉州,州治在旧州西南40里,即石康县治内。由此,石康县早在南汉常乐州成立之初存在了。
从《资治通鉴》等相关史料来看,唐朝确实有设置行州的作法。《资治通鉴》卷250记咸通四年六月废安南都护府,置行交州于海门镇,7月复置安南都护府于行交州。如果州县迁移之说属实,从岩州迁出的也应是石岩县。如前所述,原岩州州治应在石岩县,元和11年岩州被黄洞贼所陷,石岩县南迁至廉州境内。南汉立国后,石岩县因避讳改名石康县。
元和13年容管请置行岩州于安(常)乐县,由此常乐县成为岩州首县,而岩州境地并未迁移。据《旧唐书・懿宗纪》,咸通三年(862)五月敕:宜分岭南为东丶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以广州为岭南东道,邕州岭南东道西道……宜割桂州管内龚州丶象州,容州管内藤州丶岩州,并隶岭南西道收管。据《元和郡国图志》,邕管管州八县三十三:邕州,贵州,宾州,澄州,横州,钦州,浔州,峦州。以上八州与咸通三年(862)割入的藤州丶龚州丶象州相连。岩州与横丶贵二州相接,割属邕州是可能的。相反,如果岩州迁入廉州南部,则与邕管其他州县是相隔离的,因而不可能在咸通三年(862)割属邕管。
岩州元和13年南迁而咸通三年(862)割属邕管的可能性只有一个,即如郭教授所言,行岩州境域辖及约今北海市丶合浦县及广东廉江县(市)西部,西与钦州相接。然而,根据唐朝廉州及其周边州县分布来看,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据《元和郡国图志》,钦州,宁越,管县五:钦江,安京,遵化,内亭,灵山。陆州,玉山,东至廉州界三百里,管县三:宁海,乌雷,华清。据《太平环宇记》,廉州所辖的封山丶蔡龙丶大廉丶合浦四县存续至宋朝。其中,陆州属安南都护府,所辖的华清丶乌雷两县《元和郡国图志》记载为:华清县本名玉山县,天宝元年改为华清。本在乌雷县北四十里。大历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南枕大海。官井山,在县东约五十里。相传越王过海,泊船于此,为无淡水,因凿石为井,因号焉。乌雷县,总章元年置在海岛中(据《嘉靖钦州志》,汉伏波将军马援曾在白皮乌雷一带釜山为海道)。乌雷县治在今钦州犀牛脚镇,华清县治约在今钦州大番坡镇,而官井山则在今合浦县西场镇。可见,陆州确与廉州接界。再看钦州及廉州。钦州所辖五县,安京后改为保京丶安远,治在今钦州市区,钦江县治在今钦州市久隆丶平吉一带,灵山原为南宾县,治今钦州市旧州镇,遵化丶内亭二县后并入灵山。廉州合浦县治今浦北泉水镇旧州村,合浦的北面为蔡龙县。蔡龙县治今浦北县福旺镇,原为隋合浦郡的龙苏县,大业初曾并大廉县入,北部的高城县调露二年割属岩州。封山县治今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隋县,唐时曾为姜州州治,在时合浦县西北。陆州与廉州接界,只能与合浦丶封山二县相接,而封山县与钦州的钦江丶遵化丶内亭均有接界。假设行岩州位于合浦西南,如果其与钦州接界,必须也与陆州接界。如此,合浦丶封山二县境地如何放置?特别是合浦县,几无辖地可言。此外,宋初重置岭南州县是因为南汉州县过多,如果行岩州或常乐州州境如此之大,何须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