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开皇18年改安州为钦州,领钦江、安京、遵化、内亭、南宾五县,大业初改钦州为宁越郡,并废玉州(宁海郡),省海平、玉山二县入海安县来属。武德四年平萧铣,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管州一,领钦江、安京、南宾、遵化、内亭五县,五年析钦江、南宾县地置如和县,其年置玉州,领安海、海平二县;置南亭州领遵化、内亭二县,并隶钦府。贞观元年罢都督府,二年废玉州、亭州,复以安海、海平、遵化、内亭来属,10年省海平县。景龙二年割如和县入邕州。上元二年析钦州地复置玉州,改名为陆州,领安海、玉山、乌雷三县。天宝元年改钦州为宁越郡。乾元元年复为钦州,领县五:钦江、保京(隋安京县,至德二年改为保京)、遵化、内亭、灵山(隋南宾县,贞观十年移治于峰子岭南,天宝元年改为灵山县)。宋开宝六年废钦江、内亭、遵化三县入灵山,钦州领灵山、保京二县。景德三年改保京为安远。天圣元年自灵山徙州治于安远。元为钦州路,领钦州及灵山县。明为钦州,领灵山县,隶廉州府。清因之。
由以上沿革可知,灵山县自钦州立州以来一直为钦州属县,宋开宝六年废钦江、内亭、遵化三县入灵山。自隋朝至宋开宝六年,钦州所辖灵山(南宾)、钦江、内亭、遵化四县县境相对稳定。即除唐武德五年五年析钦江、南宾部分县地置如和县,后于景龙二年割入邕州外,钦州北部境域变化不大。如和县后改为宣化县,其境地约为今南宁市江南区。
今钦州之西为防城港市,其所辖除上思县外的地境以及钦州市南、西南境,在唐代为陆州之地。钦之西南梁置黄州及宁海郡,隋开皇18年改州为玉州,大业初州废,其年又省海平、玉山二县入,隶宁越郡。唐武德五年置玉州,领安海、海平二县,隶钦州总管府。贞观二年废玉州以安海、海平属钦州,十年省海平。上元二年复置玉州,改名为陆州,领安海、玉山、乌雷三县。据《元和郡县图志》及《旧唐书》,唐代陆州以宁海县(安海)为中心,东至廉州界300里,西南至当郡宁海县界240里,自宁海西南界至安南都护府百余里。其境地约为今越南广宁省北部一带至钦州市钦南区那丽镇一带。华清本名玉山县,天宝元年改为华清。本在乌雷县北四十里。大历三年与州同移于安海县理,南枕大海。即大历三年陆州州治、乌雷、华清二县治同移至安海县县治,乌雷、华清二县续存。乌雷县县治原在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乌雷村一带,华清本在乌雷县北四十里即今东场镇、大番坡镇一带。唐代陆州隶安南都护府(交州),直至宋代。
陆州存续的下限并无史料明确记载。从唐代以后的史志来看,成书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的《旧唐书》对陆州有明确记载。《太平环宇记》(成书于太平兴国976-986间)按唐制尚有交州及陆州记录,但其内容多为承袭《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宋以来沿革只字不提。《元丰(1078-1085)九域志》亦有提及交州及陆州,置于卷十化外州条,对陆州仅记为广南路化外州,领华清、乌雷、宁海三县。但以上各书无一提及《元和郡县图志》所记的大历三年陆州州治、华清及乌雷二县治同移于安海县理这一史实。而《岭外代答》(成书于淳熙五年1178)则明确将安南国列为番外属国,并记载其境内伪置四府十三州三寨,州曰永安、永泰、清化、乂安、遮风……陆州已不在所列的十三州之内。据法国学者马司帛洛的《李陈胡三氏时安南国之政治地理》一文,唐代安南都护府所辖州县,只有陆州改为潮阳镇,而从其所引用的《宋史》、《越史略》等文献来看,995年潮阳镇已被提及,1023年潮阳镇改置为永安州。
永安州的记载散见于《岭外代答》(成书于淳熙五年1178),安南国伪设十三州,永安州为其一。大抵永安、清化、乂安、遮风皆遵海,而永安与钦州为境。交人之来率用小舟,既出港,遵崖而行,不半里即入钦港,正使至廉,必越钦港。交人之至钦也,自其境永安州朝发暮到,钦于港口置抵棹寨,近境有木龙渡以节沿海巡检一司,此其备诸海道者也,若乃陆境,则有七峒,于如昔峒置戍以固吾围。由此可知,永安州与钦州为邻,水陆相通,水路通钦廉港口,陆路通钦州七峒。而较早的《武经总要》(成书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则已明确记载,钦州有如洪、咄步、如昔三镇皆濒海。即今钦防沿海一带最晚宋庆历四年归属钦州。由此可见,《越史略》所记1023年潮阳镇改置为永安州是有史料依据的。据《南汉纪》,南汉立国前交州曲颢、邕州叶广略、容州庞巨昭分据诸管……皆不能制。直至南汉立国后,交州地区还保持相对独立的羁縻状态且前身为唐安南都护的静海军节度使一职续存。其后陆州建置由州变镇,再由安南国改设为永安州。可推断,陆州存在的下限应为由州改镇之时,即极可能为《宋史》所提及潮阳镇的995年或稍早,最晚应为潮阳镇改置为永安州之时,即1023年。这一时点恰好界于《太平环宇记》及《元丰(1078-1085)九域志》两书成书年代之间,故前者按唐制记载而后者将其归于化外。
《岭外代答》有唐代所开凿的天威径相关记载:钦之士人曾果得唐人天威遥碑,碑旨言:安南静海军地皆滨海,海有三险,巨石矻立,鲸波触之,画夜震汹。漕运之舟,涉深海以避之。少为风引,遵崖而行,必瓦碎于三险之下……遂成巨川,自是舟运无艰,名之曰「天威遥」。唐人裴铏所撰的《天威径新凿海派碑》碑文今存,该碑记载天威径自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以来,历代不断试图将其凿通,直至高骈之前唐朝尚有三位安南都护为之努力,然而死伤无数仍无法将其完全打通。高骈重建安南后成功将其打通,自是凡涉交趾履险之处不复经斯险矣,安流坦途,棹舟航而无覆没。据考证,唐代天威径今为防城港市江山半岛北部的谭蓬古运河。由此可知,防城港市一带在唐时为安南都护府辖地,即陆州境地。
此外,《岭外代答》还有天分遥及象鼻砂的记载,明确说明今钦南区犀牛脚一带宋时已属钦州。其作者周去非曾于1172年任钦州教授,其所记钦州之事当为可信。而《武经总要》则记廉州有砦二,鹿井,在州西南控象鼻沙大水口入海,通交州水路。二者互为应证。
由以上论述可见,唐时陆州所辖北部大部分州境,即今防城港市的东兴市、港口区、防城区至钦州市钦南区西南一带的原陆州辖区,在省州为镇时已归属宋朝的钦州。
相对于历史时期而言,钦州市变化最大的为东北的浦北县,该县建国后才析合浦县置。秦时属象郡地,汉以来为合浦县地,宋置越州及临漳郡,治今浦北县石埇镇,齐为龙苏郡,治今福旺镇,隋为合浦郡之合浦、龙苏二县地,唐武德五年改合浦郡为越州,治今泉水镇,以隋合浦郡封山县地置姜州,析合浦县置合浦、安昌二县,析龙苏县置蔡龙、高城、大廉、大都四县,其中位于今浦北县境的有合浦县部分县地及蔡龙、高城二县地。贞观八年改越州为廉州,十二年废高城入蔡龙。调露二年析蔡龙县复置高城县,割隶岩州。宋开宝五年省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入合浦,太平兴国八年废廉州,移就海门30里建太平军,廉州并入石康一县,咸平元年复为廉州,领合浦、石康二县,治合浦,今浦北县属石康。元属廉州路。明洪武元年改路为府,八年降为州,止领石康一县,隶雷府,十四年复为府,今浦北县属石康。成化七年石康县为流贼所残,省入合浦。此后今浦北县一直隶属合浦至新中国。
今钦南区的那丽、那彭、那思等镇,明朝以来属灵山县,近代才划入钦南区。而灵山县的前身为隋开皇18年所置的南宾县,唐天宝元年改为灵山县。宋开宝六年废钦江、内亭、遵化三县入灵山。据《嘉靖钦州志》,故钦江县址位于州治东北30里城东厢那杷村,灵山县西南秋风乡界,即今钦北区平吉镇西南古城角一带。废内亭县,灵山县治西90里下甲乡陆屋村,遗址尚在。废遵化县,灵山县治南30里上武安乡新现村,遗址尚存。据《隋书》,内亭县旧置宋广郡,平陈,郡废,开皇17年改为新化县,18年改名焉。遵化县开皇20年置。《元和郡县图志》遵化县,西南至州二百八十里(官本作180里)。隋开皇二十年置,本合浦县地也。钦江水,源出县东北者博山。《太平环宇记》废钦江县,旧为州所理。钦江水,出来田山,自内亭县东北,由遵化流入。《嘉靖钦州志》钦江发源自灵山洪崖都罗阳山下,流经县治而南,合旧州水车二江,其流渐大,绕州治而东,随转而南。可见,遵化县位于原灵山县的东及东南。即隋朝时宁越郡的南宾县东及东南为遵化,内亭、钦江则依次接界于遵化西南。隋合浦郡位于宁越郡东及东南。合浦郡的龙苏(大业初又并大廉县入)县辖及今浦北县大部县地,故与宁越郡的遵化县相邻。封山县隋时为合浦郡所领11县之一,唐武德五年姜州,领封山、东罗、蔡龙三县,贞观十年废姜州,以三县属廉州。隋合浦郡封山县位于合浦县之北,龙苏县之西。据《太平环宇记》,封山县宋开宝五年省入合浦,废县位于合浦县西北120里,即原县治位于今灵山县武利镇一带。可见,隋封山县之北为宁越郡的遵化县,西北为内亭县,封山所辖县地包括今灵山县南部及钦南区东南部及浦北县部分境地。隋宁越郡的海安县前身为宁海郡,隋平陈,郡废,开皇18年改州为玉州,大业初州废,其年又省海平、玉山二县入。海安县唐时为陆州,据元和志与廉州接界。由前述陆州沿革可知,今钦南区辖及隋宁越海安县所辖的原玉山县县地,即隋海安县东部与封山县接界。